——冬奥的未来。
从另一个视角来看,冰雪少年也承载着冬奥的未来。
习近平经常勉励冰雪少年,“中国冰雪运动寄希望于你们”。借助冬奥会举办契机,中国通过教会一个孩子、带动一个家庭,“小手拉大手”的形式使得冰雪运动蔚然成风。这改写的不仅是“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”的历史,更是世界冬季运动的未来版图。
大众参与关乎体育未来。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重要组成,冬季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夏季项目。2014年,当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提出中国“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”冰雪运动时,在场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之动容。
有外媒以“宏伟的计划”描述中国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蓝图,特别称赞冰雪运动正成为中国孩子的一门必修课,并将此称为改变世界冬季运动的“巨大推动力”。
如今,这一愿景已然成为现实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10月,中国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.46亿人,18岁以下参与者就有0.46亿人。
中国冰雪少年,无疑是未来冬季运动图景中灵动的构成。
——世界的未来。
“一起向未来”,这是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,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。
2018年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观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时,习近平说,比赛令人振奋,从中也看到了两国青少年的友谊。普京则说,希望这样的青少年冰球运动能成为两国友谊的新纽带。
冰球场上,你来我往才精彩,你追我赶共进步。冰球少年所呈现的,正如人类对未来世界的向往:于团结合作中互利共赢。
这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不谋而合——国际奥委会将“更团结”加入到奥林匹克格言中,就是呼吁世界合作共创未来。
体育超越国界,友谊在少年中滋长,未来在此刻书写。
与冰雪少年在一起,习近平讲述一个“向未来”的冬奥故事。正如他常言,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,如今冰雪少年初长成,他们在冬奥故事里写下的是中国与世界广阔的未来。(完)(图片素材来源:新华社、中新社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网)
出品人:陈陆军
总策划:王晓晖
监制:张红、夏宇华
策划:郭金超
统筹:梁晓辉、王凯
主笔:邢翀
视觉|编辑:张舰元、李雪瑶、马学玲
《自然》论文:格陵兰冰盖2001-2011年比20世纪平均高1.5°C******
中新网北京1月19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国际著名学术期刊《自然》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指出,对公元1100年至2011年格陵兰中北部的温度重建显示,格陵兰冰盖的近期温度是过去1000年里最高的。这项研究指出,格陵兰冰盖在2001年至2011年的温度比整个20世纪平均高了1.5°C。
该论文介绍,格陵兰冰盖因其巨大规模、辐射效应和淡水储量,一直对全球气候起着重要作用。格陵兰冰盖边缘的气象站显示,其沿岸区域一直在变暖,但由于缺乏长期观测,关于全球变暖对格陵兰冰盖中部的影响人们此前所知不多。对该区域仅有的多站点冰芯记录来自北格陵兰走廊(North Greenland Traverse),但已于1995年终止。
论文通讯作者、德国阿尔弗雷德·魏格纳研究所玛丽亚·霍尔德(Maria H?rhold)和合作者一起,从北格陵兰走廊的5个考察站点重新钻取冰芯,重建了公元1100年至2011年格陵兰中北部的温度。他们指出,格陵兰中北部近期的温度比之前1000年更高。他们的研究还发现,平均而言,2001-2011年的重建温度比1961-1990年期间高了1.7°C,比整个20世纪高了1.5°C。
他们认为,升温或许是自然变率,以及18世纪以来人为气候变化导致明显长期暖化趋势,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论文作者总结指出,冰盖暖化还伴随着融水径流增加,体现出人为气候变暖对格陵兰中北部的影响,并可能加速格陵兰冰盖的冰损失速度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